刻薄寡恩,套句白話文來說:有福無法同享,有難不願同當,該承擔不承擔,該負責不負責。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。

身為領導人,這是犯大忌諱。小至社團負責人,大到國家領導者,犯此大忌者從無好下場。證諸古今中外的歷史,從無例外。

明朝崇禎皇帝,是以一位亡國之君的形象深植於華人心目中的無能君主。然而大部分的人可能並不知道,崇禎事實上是一位依照儒家標準嚴以律己的皇帝,他有才學,律己甚嚴,節儉,勤奮,而且有心想要有所作為。但是為何最後卻丟掉大明江山,而且搞到眾叛親離,落得在煤山自縊的下場。原因無他:刻薄寡恩而已。

崇禎即位之初時逢太監魏忠賢濫權,朋黨營私。他立即處死魏忠賢,並全面罷黜他的黨羽,也因此在他執政之初,呈現出一點中興氣象。

然而崇禎卻因為這一點小成績而開始自滿,加上權臣的逢迎拍馬,讓他自我感覺良好到認為自己是舉世無雙的明君聖主。於是從自戀轉自大,由自大變成剛愎自用,刻薄寡恩。他急躁的性格與心胸狹窄的人格缺陷,讓他喜逢迎、惡直言,導致用人不當。皇帝自己跟大臣爭功,有功不行賞,將榮耀集於自己一身。好猜疑且諉過,一出現錯誤便輕易誅殺以卸責。自以為是的崇禎自戀刻薄,覺得世界上只有他是對的,別的人都不盡忠報國,甚至不惜殺掉最後的名將熊廷弼、袁崇煥等忠臣。

崇禎十七年,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,太監曹化淳開門投降。崇禎眼看大勢已去,為了不讓自己的妻女成為亡國奴遭受到羞辱,當天夜裡他逼死了皇后,而且親手斬殺了自己的女兒。天明時分,崇禎前往御前殿鳴鐘,想召集大臣,做最後拼搏;可是京城裡面的朝臣沒有一位願意前來支持他,為皇帝挺身而出。終於,明朝在他治理十七年後,亡在自己的手上。而搞到眾叛親離的他,最後也落得在煤山自縊的下場。

甚至在他死後,其屍首被放在北京城門外,大臣經過當沒看到,紛紛走避。最後才由一位小官員趙一桂以募捐的方式,募得兩百多兩白銀才將崇禎順利安葬。崇禎下葬時只得一副薄棺,負責下葬的人於心不忍,將崇禎的寵妃田貴妃的棺材挖出,然後把他的棺木安置在田貴妃的槨中,一代帝王最終輪到這個下場,也算是淒涼。

崇禎在死前對所有大臣說:「朕非亡國之君,汝等皆為亡國之臣」。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,這句話正是最好的例證。

 

我們在企業經營這個領域,不管是自己當老闆,或是當主管。自己厲害不算真厲害,團隊厲害才是真厲害!崇禎皇帝的故事,真的值得現代領導人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