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者: Steve Wu 講師

戰略(Strategy)是大家常常聽到,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的詞。如果今天你找十個人問「戰略」是什麼,很有可能會得到超過五種不同的答案。

在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】中,「戰略」有兩的定義:

  1.         作戰的策略。
  2.         比喻指導全域的策略。

我的重點不在於釐清什麼才是戰略的正確定義,而是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認為對戰略概念最精準表達的定義:所謂戰略,就是目標和能力的平衡。 

這個定義是來自於最近相當受到推崇的書《論大戰略》裡面,作者約翰•路易斯•加迪斯對戰略的詮釋。加迪斯是耶魯大學的教授,是冷戰史領域的權威,曾被《紐約時報》譽為「冷戰史學泰斗」。作為冷戰史的專家,對於戰略學擁有很深的心得。這本《論大戰略》可以說是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,一出版就獲得學界廣泛的關注。這本書的歷史跨度很廣,涵蓋2500多年前的波希戰爭,到20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;從雄霸古地中海的羅馬領袖,寫到改變美洲新大陸的美國總統。文獻豐富,思想深刻,既有對寓言的深度解讀,也有古今中外諸多軍事家的戰略思想精闢分析。

加迪斯認為,大戰略就是目標與能力能夠達成一致,並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做出調整。戰略並非大人物才應該關心的事,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,瞭解戰略的意涵與運用必定對個人有所收穫。所謂目標和能力的平衡。簡單的說,就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制定目標。透過不斷的完成一個個小目標,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,並逐步接近那個夢想中的大目標。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,不知讓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傑,都栽在沒能把握好目標和能力的平衡上。例如差點統一整個歐洲、叱吒風雲的拿破崙,正是因為戰略判斷的失誤,在沒有評估好自身能力下便貿然率領大軍遠征遙遠而寒冷的俄國,搞到滿盤皆輸。因此,唯有能夠不斷平衡好目標和能力的人,才算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大戰略家。

所以要如何達到到目標和能力的平衡?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觀察:

  1.     制定正確的戰略
  2.     避開陷阱
  3.     找到成功的戰略共同點

首先,制定正確的戰略,需要同時掌握「刺蝟與狐狸」的思維方式。這是來自於英國哲學家以賽亞‧伯林的著作《刺蝟與狐狸》中的觀點。所謂狐狸式思維,就是隨時靈活地調整目標和策略。而刺蝟式思維,就是始終堅持一個單一的目標,死守一個固定的原則。刺蝟與狐狸,分別代表兩種最基本的戰略觀。刺蝟的可貴之處在於做事的方向感,狐狸的可貴之處在於對環境的敏感性。如果不能平衡好狐狸和刺蝟這兩種思維,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?一位領導者如果只有狐狸思維,缺乏刺蝟人格,做事會缺乏方向感;反之,一位只有刺蝟思維,缺乏狐狸思維的領導者,則會失去對外在環境的敏感性。因此,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,才能孕育出成功的戰略。

其次,制定戰略需要避開的兩個最主要的陷阱:迷霧和摩擦力。所謂迷霧包含了未知的領域以及其中蘊涵的無限可能性。要想制定正確的戰略,首先要搞清楚,哪些條件是可以把握的,哪些條件正處於未知之下。為此就要對當前面臨的各種條件,從已知、未知、和可能性三個方面進行評估。而其中最難把握但也是最重要的,就是所謂的「可能性」。可能性意味著概率、隨機,它可能發生,也可能不發生。一個事先沒有預料到的可能性如果成為了現實,就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。所以在制定戰略之前,需要先對各種條件進行預估,分辨哪些是已知,哪些是未知,尤其要注意羅列出那些可能性,然後針對可能性做好備案。盡力獲取一切可以獲取的資訊,去除那些不真實的干擾,保留真實有用的資訊,並對資訊進行剖析,進而看到資訊背後的本質問題。最後,把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全盤攤開,進行沙盤推演,找到我方優勢最明顯的地方,然後在雙方交火的時候,盡全力把我方優勢發揮到極致。

另一個需要避開的陷阱是摩擦力。《戰爭論》的作者、大戰略家克勞塞維茨就指出,戰略學中的摩擦力,是指貫徹戰略意圖的過程中所受到的阻力。舉例而言,軍隊在行軍過程中,行進的距離越長,就越是要面對供給不足、體力透支、士氣下降這些問題,這些統統屬於戰略學中的「摩擦力」。 

領導者要想避開摩擦力的陷阱,就要做到兩點:自知和自制。自知,就是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。自制,就是在即將到達極限的時候,及時撤退。在制定戰略的時候,領導者就要學會動態地分析問題,把團隊因為摩擦力遭到的損耗預先計算進來。執行戰略的時候,更要隨時注意團隊因為摩擦力而發生的微妙變化,一旦發現極限即將到來,就要趕緊抽身。請注意,摩擦力陷阱最可怕的地方在於,越是勢如破竹高唱凱歌的時候,越可能接近摩擦力的極限。

最後,所有成功戰略都有以下的共通點:

  1.     速度
  2.     審時度勢,隨時調整策略
  3.     分解任務,逐漸接近目標

「兵貴神速」。克勞塞維茨提出的大型戰役中的四條原則,其中一條就是「不可浪費時間,行動一定要快。」速度會帶來兩個好處:第一,速度越快,需要面臨和處理的各種可能性就越少,風險相對也會減少。第二,速度越快,需要面對的摩擦力也越小,因為摩擦力而導致失敗的可能性也會降低。所以,速度可以規避前面提到的兩大陷阱,是各種成功戰略的最大共同點。

成功戰略的第二個共同點,在於審時度勢,隨時調整策略。加迪斯在《論大戰略》裡指出,戰略雖然能指導全局,但在戰爭過程中,需要面臨各種可能性和摩擦力,所以絕對不能拘泥於既定的計畫,要根據形勢變化隨時調整戰術。拿破崙就是在征服俄國上過分執著,才導致滿盤皆輸。然而,審時度勢的前提,是能夠感知到形勢的微妙變化,這仰賴對局勢的洞察,而這種洞察力是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獲得。一些身經百戰的領導者常常會擁有第六感,隨時把握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,這就是洞察力的體現。

成功戰略的最後一個共同點,在於分解任務,逐漸接近目標。一個長遠的戰略,通常都具有宏大的目標,但領導者千萬不能總是想「畢其功於一役」,心浮氣躁,想著一下就要完成目標。通常這樣想的人都會失敗,因為這會大大地強化領導者面臨的風險和摩擦力,一旦駕馭不住,就會遭遇慘敗。

我們來分享一個有正確戰略思維的案例作為總結:打贏南北戰爭成功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。林肯的目標是廢除奴隸制、維護南北統一,但是在南北戰爭打響之初他並沒有宣佈廢除奴隸制。因為林肯所在的北方陣營也有很多州是合法蓄奴的,太早廢除奴隸制會損害北方陣營的利益,進而導致北方陣營中的合法蓄奴州倒向南方陣營。

直到1862年北方陣營的一系列慘敗,局勢倒向南方陣營一方的時候,林肯才宣佈廢除奴隸制。這樣的好處是,大量的黑人奴隸成為北方陣營的兵源,南方陣營的奴隸跑到北方就獲得了自由身。也就是說,林肯廢除奴隸制的最大動力是戰勝南方陣營,維護南北統一。

據說林肯說過以下的話:「指南針能從你所在的地方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,但對於你一路上要遭遇的沼澤、沙漠和峽谷,它不會給出任何建議。如果你只會悶頭向前沖,那必將陷入泥潭,最終一事無成。那麼,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在哪裡,又有什麼用呢?」

林肯正是加迪斯讚賞的人物,兼具狐狸與刺蝟的特質,能在目標與能力之間找到平衡。

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,希望你會喜歡。

我們近期也安排了不同主題的培訓,請到官網瀏覽獲得更多資訊,請訂閱這個頻道來獲得最新的分享,下次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