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跑出全世界的人:NIKE創辦人菲爾・奈特夢想路上的勇氣與初心》給我的啟發

分享者:Anita Chen 高績效教練

新年初始,你也有很多計畫要大展手腳嗎?今年 JOY TO KNOW 來了五個新夥伴,大家可能在 JTK VC 社團裡或是 Joy 要播的 Podcast,或多或少都認識了一些團隊成員!我們秉持著要提供專業的精神,但想用輕鬆、愉快的方式來傳達,希望你喜歡🥰!

團隊成員增加了,在日常工作與進行專案的實際運作中,都需要大量的溝通來培養共事的默契,我很慶幸一切都進展得很順利!如果我們遇到卡頻的狀況,大家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共識,就是:「有溝通,比沒有溝通好。」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協調處理的!

有了這樣的基本共識,遇到千奇百怪、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;或是部門角度期待不同的時候,我們都能夠運用這個根本原則去化解任何意見分歧。

所以在大展身手的年初,我想來跟你分享當我們要跟伙伴一起共事時,需要特別注意的兩個狀況:

一、建立合作運作上的共識
如果沒有先訂立一些基本的運作共事原則或是衡量標準,那麼就算我們找到對的夥伴,在目標部分是一致的,但在一些經營、處理事情的準則上,或是相處的細節上,沒有商討出一個可以依循的規則、準則來運作的話,會很容易導致合作失敗。這常常發生在行動方針上,沒有溝通協調好一個運作的計畫,或是沒有討論出雙方都可以同意的衡量標準來衡量決策。

讓我來舉個例子,這是一個我親耳聽到的例子:
在連鎖超市的採購部門裡,主管和副手,基本上他們兩個算是好朋友,私下相處都還不錯,他們也都是在公司的採購部門,所以基本上他們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,但是卻發生在做法上面有大大的不同。

以主管的角度來說,他認為今天我進貨,我要確保「出錯」的機率最低,所以他想要避免任何進了一個貨而賣不出去的風險,還有當商品有瑕疵的時候,可以跟廠商要求退貨;但是這個副手卻認為,他覺得要用坪效來衡量這個商品是不是划算。

他考量的點是:這個A廠商,他雖然有提供換貨的服務,但其實他的商品價格比較貴,不好賣,而且以公司來說的毛利是比較低的。但是另外一家B廠商的產品,它相對售價比較低,很容易出售出去、毛利也高,所以他覺得公司承擔一點點風險,是可以的。

於是乎在這個點上,他們就有了爭執。副手覺得主管死腦筋,主管覺得副手不負責任,只顧短視近利。其實明明都是為了公司好,卻因為在做法上面沒有共識,或是沒有一個彼此同意的衡量標準,就造成了合作破裂。而這其實是可以處理的!

好的方式是:
兩個人坐下來聊一聊,要用什麼指標去衡量挑選廠商的標準。如果互相商量後,發現用某個金額以上的產品,挑的是有保固的,或者是決定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有上架兩個月的試用期,最後用銷售狀況超過某個標準就留下來,沒有達到標準的就汰換等等。類似這樣的方式,去找出共同可以同意的衡量指標,就能夠處理這個狀況。

二、辨識彼此的能力是否相符
這個部分比較會著重在於如果彼此合夥共事,需要一同完成任務的時候,那如果彼此之間獲得產品跟真正成果的能力不同時,就會發生很多的摩擦。像是一個動作快,一個動作慢,或是一個很能夠按照時程完成任務、另外一個常常拖拖拉拉,都會產生很多摩擦。彼此在完成事情的速度上面不同的時候,會讓任務目標相對難以達成,也會讓行動窒礙難行。

舉個例子:
我有個朋友他要開間店,他會花幾個月的時間細心琢磨,反覆修改,最後去獲得他想要的門市裝潢的樣子。但是,我也有另外一個朋友是,他說想跟幾個人一起合作做生意,才過兩週他已經跟人家簽約租了店面,並且開始裝潢。你想想如果這兩個人一起合作的話,一個快、重視執行,一個慢、重視感覺,是不是就會有很多摩擦?最後無法一同共事!

在我們周遭的親友中,我相信你也不乏看到夫妻、或是家人親友一起創業,其中一方的能力相對高了許多,兩個人一起做事的時候,就需要許多磨合,一個希望擴大版圖、另外一方卻不知所措,這也源自於一開始,沒有妥善衡量對方是否是合適的合作夥伴,有親友關係並不等於是最佳合作夥伴,如果彼此的能力、見解有高度落差的時候,解決方式是去培訓,讓其提升能力,或是有能力的人培養耐心,但這往往很難達成。

常說有伴同行,能夠走得更遠!
但怎麼挑對夥伴和用對的方式經營?就真的是藝術了!
但美好的事物,總是值得我們花點心力去創造的,不是嗎?
共勉之!

如果你剛好也想學習更多

這個課程可以幫助你 👉【洞悉人性,挑對合作夥伴】線上音頻課程